< lang="en"> 普鲁士开明君主腓特烈大帝

《世界军事战争史-157》普鲁士开明君主腓特烈大帝

聪明有为的欧洲君主们在政治上接受新思想"为我所用",同时在军事方面进行改革,为新时代的到来承前启后。腓特烈大帝,作为普鲁士的开明君主,不仅继承了军队基础,还将其发展至巅峰。

腓特烈大帝,即腓特烈二世,统治期间普鲁士组建了庞大军队,兵员规模从3.5万人增至8.5万人。他重视军事,不惜一切代价,财政开支的70%以上用于军费。腓特烈大帝以军事衡量一切,对士兵和军官实施严格管理。

腓特烈大帝的军事思想和军事成就在法国大革命前达到了顶峰,他将军事哲学家、军事作家、军事改革家和有经验的军事指挥家的才能集于一身,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楷模。

腓特烈大帝重视军事组织和战术,但战略和战争政策方面有所变化。他实行"开明专制",实行"军区"制,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内各阶级之间的等级关系。腓特烈大帝还制定了许多条令和纪律,如军队不许在大森林附近宿营、禁止士兵士气低落和逃亡等。

腓特烈大帝的军事思想强调军队的纪律和训练,包括队形变换的精确性、士兵在火力下的坚毅和对命令的完全反应。他认为一支能灵活应对的军队是军官施展智慧和战争艺术的基础。

腓特烈大帝重视骑兵,不擅长轻步兵,他的军队中骑兵占1/4,用于战术突击。他使用马拉的野战炮,以便在会战中快速移动炮兵阵地。他反对大规模的会战,主张"侧面进攻术"和"阵地战"。

腓特烈大帝的战略目标是使普鲁士成为欧洲列强之一,他计划中的最后扩张包括波兰、萨克森和瑞典属地波美拉尼亚。尽管他使欧洲大吃一惊,但他以地区性霸主和欧洲列强之一的地位为满足。

腓特烈大帝对战争有独到的认识,他认为用纯粹的战争手段无法达到目的。他在军事著作中表示,一支军队的战斗力不在于数量,而在于纪律和训练。

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哪个更强?

1. 腓特烈大帝和拿破仑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指挥官,他们各自在不同的时代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

腓特烈大帝,腓特烈大帝青年时代

2. 在战术指挥方面,腓特烈大帝以其精确和审慎的战术著称,他的军事才能在七年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3. 拿破仑则以其创新的战术和快速的战役指挥闻名,他在意大利战役和埃及远征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的胜利。

4. 综合素质的比较上,腓特烈大帝以其坚定的意志和深刻的战略眼光,长期统治普鲁士并将其转变为欧洲的主要军事力量。

5. 拿破仑则以其非凡的行政能力和政治手腕,在法国大革命后建立了拿破仑帝国,并在欧洲大陆上进行了大规模的领土重构。

6. 如果将两位军事家放在同一时代进行对抗,法国可能会有优势,因为拿破仑在军事技术和战术上的创新,以及他强大的中央集权体系,使得他在战役指挥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速度。

腓特烈二世简介

腓特烈二世,全名弗里德里希二世·冯·普鲁士,史称腓特烈大帝,出生于1712年1月24日,逝于1786年8月17日。他在1740年5月31日开始执政,直至1786年。他的统治时期是普鲁士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以军事扩张和文化艺术的繁荣而著称。

在他的领导下,普鲁士的军事实力显著增强,疆域不断扩大,奠定了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的核心地位。他对文化艺术的慷慨支持,不仅促进了国内艺术的发展,也让普鲁士在文化领域崭露头角。腓特烈二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被誉为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将领之一,他的影响超越了军事领域,延伸至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等多个方面。

腓特烈大帝,腓特烈大帝青年时代

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国王,他的统治时期见证了普鲁士的崛起和繁荣,他的智慧和领导力在欧洲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的遗产不仅体现在军事胜利和领土扩张上,更在于他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与推动。

扩展资料

腓特烈二世(Frederick II;1090年–1147年4月6日),外号“独眼龙”,霍亨斯陶芬家族第二任士瓦本公爵(1105年–1147年),他是士瓦本公爵腓特烈一世与德意志的阿格尼斯所生的长子。 1105年,腓特烈继承父亲的爵位。1121年,他与巴伐利亚的朱迪丝结婚,后者来自韦尔夫家族。在叔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去世后,在弟弟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与士瓦本贵族的支持下,腓特烈参与了德意志国王的竞选,然而最终输给了萨克森公爵洛泰尔,后者于1125年登基,1133年加冕为皇帝。腓特烈第二任妻子阿格尼斯是其旧敌美因茨大主教阿达尔贝特一世侄女。

弗里德里希二世是谁呢?

德国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其中有一个人不能不说,他就是18世纪普鲁士著名君主弗里德里希二世,又译腓特烈二世,史称腓特烈大帝。

弗里德里希二世是著名的“士兵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的次子,1712年1月生在柏林,由于长兄早逝,被立为王储。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在他身上,狂热与理性、粗鲁与文雅矛盾地并存着,研究腓特烈大帝必须从普鲁士的崛起说起。

17世纪的德意志是弱小的、四分五裂的国家,由大大小小的邦国组成,三十年战争中成为西欧各主要国家角逐的主战场。17世纪末,在诸多邦国中,普鲁士和奥地利强大起来。这时普鲁士的统治者就是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他是德国历史上最能干的统治者之一,尽管他的儿子腓特烈的光辉使他显得暗淡。威廉一世身材短小,结实粗壮,如果他换上平民衣服,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以铁的手腕对人民横征暴敛,但他一点也不挥霍,用钱修公路,整治农村,特别用来建设军队。他事必躬亲,勤奋工作,亲自审查国家的预算,多花一文钱,他都不批准。他在全国推行军事化教育,开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先河。他一生中只相信他的军官和军队,被称为“士兵王”。1740年,他去世时,为儿子留下大量的金钱和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可笑的是,“士兵王”天天舞刀弄枪,却从来未打过仗。

"士兵王"执意要把儿子培养成军人,竭力向他灌输军事和国家行政管理知识,而少年时代的弗里德里希二世机敏、聪颖,富有音乐才能,爱好吟诗作赋。而对儿子的文学和音乐抱负,威廉一世却不以为然,讽刺地把儿子叫做“吹横笛者”。

年轻的弗里德里希受其母亲的影响更深,他母亲索菲娅长期受法国文化的熏陶,并把她的这种禀赋留给了弗里德里希。他一生都是法国文化的崇拜者,特别是法国的巴洛克文化和启蒙文化,他在宫廷中接受法国的教育,他最信任的老师和大臣都是法国人,他完全瞧不起德意志文化,他的德语讲得不好,几乎不能用德语行文,他的文章几乎全是用法语写的。

他讨厌军装和训练士兵,他称其是“该死的义务和责任”。为此,父子感情发生了尖锐的对立,1730年8月,18岁的弗里德里希偕同挚友、近卫团少尉卡特企图逃往英国,但在过境时被截获。

满腔怒火的“士兵王”决定杀一儆百。按当时惯例,他和支持他逃跑的朋友都要被处以死刑。但处理这件事的大臣违背了“士兵王”的意志,只下令处死他的朋友,而将他监禁了起来,并且强迫他隔着窗户观看极刑。

弗里德里希在他父亲的重压下,在宫中“闭门思过”。一年后,父子各作让步,相互见面。1732年,他屈从父皇的旨意,与他所不爱的贝弗恩侯国公主伊丽莎白·克里斯提娜订婚。可悲的是弗里德里希一生都冷淡这位对他钦佩和友好的王后。1736年,他同妻子分居。他把自己幽居在柏林北部的莱茵斯贝格宫,宫中建有一座中国式的别墅,一座中国式渔夫小屋,还有一座中国式四合院,深得弗里德里希的喜爱。

从这一年到他28岁,他有一半时间在父亲的军队中工作,另一半时间用于学习哲学、历史、文学,听音乐和参加社交活动。26岁那年,他写信给自己狂热崇拜的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伏尔泰欣然接受他的致意。此后,两人常以散文和诗的形式保持书信往来,伏尔泰还帮助他修改和润色法文文稿。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腓特烈大帝,腓特烈大帝青年时代

他确实有点像父王经常责备他的那样“太任性”,他好动,不听话,顽固地反对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事情。早年他借债,追逐女人,爱好音乐,厌恶军队生活。他的性格更像法国人,与普鲁士人的迟钝形成鲜明的对比。他早年体弱多病,遭到父亲公开的辱骂和鞭责。这一切形成他敏感多变的性格。他痛恨父亲,蔑视人生,历经坎坷,是一个玩世不恭的愤世嫉俗者。他与俾斯麦、希特勒以及其他的厌世主义者一样,婚姻不幸福,后来逐渐淡漠与女人的来往。他把自己的感情都投在狗身上,在他的一生中,不论在床上或椅子上,总是与狗为伴。当这些狗死后,他为狗在墓里树碑纪念,并且希望自己死后也埋葬在这些狗群之中,但他的这种厌世情绪最后又被一种荣誉感冲淡,使他又回到人世间。

就像一切追求权力的人一样,他宣称他从不爱争权夺利,甚至在和法国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通信中也按照当时的风尚,以标榜自己有着法国式美德。但他内心深处有一种对荣誉的渴望。他在给自己的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正处于血气方刚之年,我追求荣誉,真的,我对你是无所不言的!我好奇,一句话,一种潜在的本能折磨得我昼夜不宁,我希望我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出现在历史上,这是一种多么大的满足啊!它引诱我去做一切。”众所周知,他已与妻子分居多年,而且对别的女人也没有兴趣。现在他要把所有的精力投到获得荣誉上了。

当时的历史背景恰好给予了他追求功名的契机。一盘散沙式的德意志需要统一,能承担这一使命的只有为数不多、强大的邦国。而普鲁士经历了几代皇帝盛世后,传到这位继承人手中,已是殷实富足的国家。他可以利用这个珍贵的时机冒险。此时此刻,他如果充分表现自己在政治上的聪明才智,无疑会取得巨大的成功。这样,他开始思考战争。他写道:“我喜欢战争,因为它能带来荣誉。”

扣动扳机的机会来了。1740年10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皇帝查理六世死后无子嗣,由长女玛丽亚·特蕾西亚袭位。弗里德里希从心里鄙视女皇,也许是出于内心的自卑,弗里德里希发动战争的理由是对女王继承权表示反对。

174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