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讯 对于三大球运动会上空荡荡的看台,媒体人葛爱平在《东方体育日报》发表专栏文章进行了点评。他认为,群众基础才是一项运动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全国首届青少年三大球运动会日前结束了,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足篮排三大球集中比赛。这项赛事与1972年举办的第一届五项球类运动会颇为相似。那次五项球类运动会重新激活了中国体育。当时比赛主要在基层场地举行,由于缺乏正式标准化的场馆,北京工体成为了一种象征。

三大球运动会观众稀少,群众基础薄弱成瓶颈

观众反应热烈,几乎每场比赛都座无虚席,人们对体育活动充满激情。然而,这次五项球类运会并非单纯为了吸引观众,更重要的是重振荒废多年的中国体育。两年后,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伊朗德黑兰第七届亚运会,并取得金牌总数第三名的优异成绩。

三大球运动会观众稀少,群众基础薄弱成瓶颈

上世纪70年代,以专业队训练为主导,各教练积极从基层学校寻找潜力选手进行严格训练。在那个时期,尤其是学生群体中,对各种体育活动非常热衷,他们放学后常常四处找地方踢足球、打篮球,因此很容易就能找到可塑之材。而有专业队参与的各类竞技赛事更是备受欢迎,无论何种类型,总是座无虚席。我小时候曾去上海人民广场附近观看胡荣华和王嘉良的一局棋,那天同样也挤满了观众。

据我了解,当年的原上海足球队员,多是在弄堂里踢野球被教练发现,然后逐级进入区少体校、市少体校及市青年队,一步一步走向上海队。但如今,即使教练每天蹲守在小区,也难以看到几个孩子愿意踢足球。

三大球运动会观众稀少,群众基础薄弱成瓶颈

回到刚刚落幕的三大球运动会,我想主办者初衷虽好,但没有坚实群众基础,很难堆起这顶“金字塔”。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决赛期间,看台上的空旷让人感到失望;尽管这是18岁以下最佳球队之间的重要较量,却鲜有人前来观看,就连部分参赛选手家长也是寥寥无几。这一现状在许多国家都是罕见的,更不用提日本每年盛大的全国高中比赛相比了。这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而不仅仅通过增加更多赛事来改变这一切。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善这种情况呢?这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让人悲哀的是,目前尚未看到解决希望。我们需要努力阻止职业项目(除了乒羽网)所代表的大多数草根民间传统日益下滑,同时还需经历漫长而艰辛的发展过程才能实现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