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讯,随着韦世豪等球员对中国足协公布的第二批清债名单中部分俱乐部所谓“清债成功”提出公开质疑,2025赛季中国足协职业俱乐部准入审核的可信度引发了广泛关注。《体坛周报》记者严益唯在文章中指出,中国足协不应将准入规程视为摆设。
根据目前执行的2018版《中国足球协会职业俱乐部准入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我们发现许多关键程序并未按照要求进行。例如,《规程》规定,每年3月15日前启动下一年度的准入资格申请,并于10月30日之前完成审核。然而,自2017年底该《规程》颁布以来,中国足协每年都在赛季前匆忙宣布准入名单,而俱乐部提交材料往往是在上个赛季快结束时才开始。实际上,今年只有在10月10日才通知各俱乐部递交2025赛季的申请,而12月20日才公示第二批清债名单,因此媒体预计2025年的最终准入名单要到明年1月上旬才能发布。
此外,《规程》中还明确要求,各俱乐部联系地方和国家级协会,在4月10日前提交相关资料;6月份地方协会需对此进行初审,通过后出具同意函,再由各自向中国足协递交。而按照《规程》,今年夏天应该有书面审查及实地检查。如果严格遵循这些步骤,不合格材料是无法进入审批流程,即便存在违规情况,也会有两个月时间供中国足协认真核查。因此,如果按规范操作,最后公布的列表就不会产生如此大的争议。
当然,为给俱业解决欠薪问题留出充裕时间而推迟批准进度也是可以理解,但这对于那些合乎规则、积极运营的球队来说显得极其不公平。为了维护合理性,中国足协会考虑符合标准团队利益,即使需要延期也应与所有涉事队伍沟通达成共识,同时公开解释延误原因以及新的时间表,并确保未来能依照此计划行事,以免再次出现公告拖延的问题。
如果继续无视《规程》的实施,将导致更多借口让缺乏责任感者轻松通过,这不仅助长了行业内的不良行为,对整个联赛长期稳定发展十分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当调整一些强制性标准,比如允许某些因小额欠款受影响较轻微之球队降低至B级(义务)标准,从而授予临时资质。同时,对于严重违约者仍然坚持拒绝参选。这种做法既可避免大规模退出带来的动荡,又能够保证相对正义的一致性。当条件成熟时,再逐步恢复高水平、高标准运作模式就是最佳选择。
总而言之,中国足协必须严格依据现存法规开展工作,不再把它们当作形式,使得每年的职棒加盟审核过程更加透明有效,从根本上减少争论发生几率,共建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